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会新闻
全国结核病诊疗与防控暨首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与临床新进展研讨会会议纪要
2016/8/10 16:14:37    新闻来源:《中国防痨杂志》期刊社 郭萌

    由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全军结核病研究所、《中国防痨杂志》期刊社、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简称"中国医促会")结核病防治分会基础学组和临床学组联合主办,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承办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全国结核病诊疗与防控暨首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与临床新进展研讨会"于201672024日在黑龙江省黑河市成功召开。此次会议的召开得到了中国防痨协会、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和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的大力支持。共有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150位结核病基础、临床和防控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全军结核病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防痨杂志》副主编吴雪琼研究员主持。中国医促会结核病防治分会秘书长、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结核科主任范琳教授首先代表中国医促会结核病分会致开幕词。随后,中国防痨协会秘书长、《中国防痨杂志》期刊社副社长成诗明主任,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白国刚副院长,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刘玉琴副院长,黑龙江省黑河市卫生计生委党委书记李前进,以及《中国防痨杂志》和《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两刊编辑部主任薛爱华编审分别致辞,向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诚挚的祝贺,向参会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学术会议阶段,共有31位专家进行专题报告,6名青年学者进行大会发言,此外,还安排有2个病例讨论环节。本次会议的讲座议题围绕结核病的防控、基础研究、临床诊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四个方面展开。

一、结核病防控研究

中国防痨协会秘书长、《中国防痨杂志》期刊社副社长成诗明主任首先以《结核病传染源的发现与治疗管理》为题,进行了详细而精彩的报告。她从结核病传染源的传播与危害、我国肺结核传染源发现现状、结核病传染源发现的问题、结核病传染源发现策略及结核病传染源的治疗管理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我国结核病传染源的发现与治疗管理问题,并呼吁广大结核病防控工作人员应有效隔离和管理所有传染性肺结核患者,临床医生应早期发现和诊治所有传染性肺结核患者,从而有效减少结核病在人群中的传播,降低肺结核患病率、发病率和感染率。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凯进主任做了《使用马尔可夫模型进行中国结核病疫情趋势及防控重点分析》的报告。马尔科夫模型根据人群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的各种转归状态、各状态间的转换率建立而成,可模拟人群中结核病疫情变化趋势,并进一步运用决策树模块分析可能的干预措施,通过调整决策树各节点和分支率值变化,计算出各干预方案对人群结核病疫情的干预效果,从而为卫生经济学评价提供数据支持。他认为人群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率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发生活动性肺结核风险对疫情趋势影响是最大的,其次是结核病诊断率(发现率)和治愈率,这提示我们在结核病防控中要高度重视潜伏感染者,预防该人群进展为活动性肺结核,重视缩小感染人群的规模。

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刘玉琴副院长深入探讨了《结核病专科医院里的"治"与"防"》。她从对我国结核病专科医院发展的回顾、结核病疫情的特点、结核病防治的难点、新时期的挑战与机遇等问题谈到结核病专科医院的"治"与"防",指出"治"与"防"的关键在于发挥专科医院的优势,管理好结核病传染源,规范而彻底地治疗结核病患者。

二、结核病基础研究

北京结核病控制研究所的王甦民教授就《实验室诊断新技术研发策略》进行了报告。他呼吁诊断新技术的研发要立足于实验室检测现状,针对目前检测存在的不足,结合目前科技发展来促进实验室检测的整体层次提高,甚至诊断观念的改变。这样才能提高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技术,从而最大限度满足临床和防治工作的需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结核病参比实验室逄宇研究员介绍了《结核病新诊断技术评估和应用》。他在报告中指出,目前已评估的新诊断工具包括:发光二极管荧光显微镜(LED)、线性探针技术(HAIN)、基因芯片技术(Genechip)、GeneXpert、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及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技术(SAT)。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结核病临床研究中心、检验科陈晋主任以T-SPOT为例对IGRA进行了临床应用评价。在报告中,他总结了IGRA的特点,即:细胞免疫反应早于细菌学和影像学发现;可用于菌阴结核和肺外结核;不受卡介苗和绝大多数非结核分枝杆菌影响;IVD安全性高且检测快捷;受机体免疫状态影响,无法反映病程、病情轻重及治疗效果,且成本较高。解放军第三O九医院全军结核病研究所全军结核病防治重点实验室白雪娟博士在报告中比较了几种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筛查方法,同时评价了几个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相关蛋白的诊断价值,以及可能研发出的新的诊断潜伏感染的标志物。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毕利军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在《结核分枝杆菌致病因子的系统发现和功能研究》方面的工作,指出其研究发现了与结核分枝杆菌致病相关的非编码RNA。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代生物医药研究所谢建平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在《抗结核药物耐药新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通过研究发现了许多耐药相关的新基因,并通过遗传学、功能基因组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李传友教授报告了《结核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指出自噬与凋亡在天然抗结核免疫中的作用,即:自噬参与抗结核分枝杆菌的天然防御,能增强卡介苗的作用,宿主凋亡是一种重要的抗结核分枝杆菌机制;适应性免疫可以限制结核分枝杆菌生长,但不能限制其大量的生长;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不可以人为割裂,两种免疫是互补协同的。李教授的讲座对于了解结核病发病的免疫学机制,研发新型疫苗、免疫学诊断新方法、新的免疫治疗手段具有重要意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陆宇主任介绍了《动物模型在抗结核新药药效学评价中的应用》。她介绍了结核病研究中动物模型的种类、小鼠结核模型的应用及如何评价动物模型的作用及问题。合适的动物模型可以帮助研究者充分了解结核病发病机制,利用新技术开发模型可以更好地满足研究的需要。天津市结核病控制中心王春花主任分享了其团队《纳米银对分枝杆菌作用初探》的研究成果,指出新法合成的高浓度的纳米银具有抗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和鸟分枝杆菌的作用,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抗结核新药。

目前,非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张宗德教授以《非结核分枝杆菌分子生物学》为题,做了详细讲解。他在报告中介绍了非结核分枝杆菌流行病学特点,比较了非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组,阐述了参与非结核分枝杆菌易感性的分子靶点、非结核分枝杆菌病易感因素,以及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分型鉴定。

三、结核病临床诊疗研究

在结核病治疗的新理念方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结核病临床研究中心沙巍主任报告了《结核病宿主介导的治疗策略与研究进展》。她介绍了宿主导向治疗(host-directed therapyHDT)这一新概念。该疗法不同于传统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化学治疗,是针对宿主的靶蛋白,通过调控宿主对胞内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通路,影响炎症反应和免疫致病机制,从而限制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及感染后的发病。HDT候选药物具有安全性好、可以缩短抗结核化疗的疗程、降低复发风险、有效治疗耐药结核病的特点。目前,二甲双胍是一种很有希望的可提高结核病疗效的HDT候选药物;另一种HDT候选药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可促进结核性肉芽肿血管正常化,与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时,具有增强抗结核疗效的潜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陈效友教授做了题为《结核性胸膜炎规范化诊疗》的报告,他指出:国外与国内对结核性胸膜炎化疗方案尚不完全统一,疗程不一致,激素应用规范不明确;诊断方面GeneXpert在胸腔积液中诊断的敏感度太低,究其原因,与胸腔积液中细菌负荷低有关;T-SPOT.TB主要问题是影响诊断的特异性。这些研究结果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ATBDILI)在临床上危害很大,可导致结核病治疗中断、失败、诱导耐药,重症者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全军结核病研究所王仲元主任就这一问题作了题为《结核病+肝病ATBDILI及其处置策略》的报告。他认为,结核并发肝病时抗结核药物诱发肝损伤的风险加大,危害较重;抗结核治疗应遵循评估在前、预防在先、勤于监测、合理用药、一旦发生积极治疗的原则;肝病处置策略包括:全面评估肝功能及其贮备状况、积极治疗肝病、预防性保肝治疗。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结核一科安慧茹主任就《NAT2基因型与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及肝损伤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NAT2慢乙酰化基因型是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该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具有预测意义;具有NAT2慢反应基因型患者异烟肼血药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具有NAT2慢乙酰化基因型风险因素的患者调整抗结核药物的应用可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且不影响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疗效。由此可见,通过检测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及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来指导用药,可以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全军结核病研究所结核二科梁建琴主任探讨了《新型抗结核药物在耐药结核病治疗中的作用》,介绍了耐药相关定义、耐药形成原因与机制、耐药结核病现状、新型抗结核药物作用机制和应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初乃惠主任介绍了《抗结核新药及研究方案研究进展》,指出理想的抗结核新药要能够缩短疗程、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减少肝炎的发生、较少影响食欲、减少恶心和皮疹、较少的药物交互作用(特别是与HIV药物)、对耐药菌株有效,并且患者可以负担得起。

营养不良是药物性肝损伤危险因素,营养筛查(Malnutrition Universal Screening ToolMUST)是对结核病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估的可靠工具。广州市胸科医院谭守勇主任介绍了《结核病营养支持治疗》。他呼吁临床上对结核病治疗时,应开展营养筛查,及时发现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尽早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减少并发症,特别是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在营养支持治疗方面,要做好能量平衡,注意补充蛋白质,重视肠内营养治疗。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李殿忠主任以《糖尿病并发结核病》为题进行了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结核病临床医生应该重视患者得血糖筛查,熟练掌握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及临床处理方法。

山东省胸科医院胸外科金锋主任探讨了《肺结核外科治疗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指出胸腔镜应用于多耐药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差于非耐药肺结核患者;外科治疗效果(选择性病例)优于单纯内科治疗。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胸外科(结核外科)宋言峥主任报告了《耐药肺结核外科精准治疗探索》。他以外科医生的角度关注基础研究,发现细胞因子水平与外科切口不愈合有密切的相关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骨科董伟杰医师回顾了2010—2014年北京胸科医院骨科大样本的结核实验室检测结果,发现在骨结核的诊断中Xpert检测的阳性率高于培养法,而检测的耐药率则相似。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周新华主任进行了《肺部常见疑难病变影像分析》,他通过形象生动的病例提示临床医生:"异病同影"现象屡见不鲜;分析基本影像是鉴别诊断的前提;重点把握各种疾病的影像特点和鉴别的要点;密切结合临床的综合分析与诊断;CT引导下的穿刺活检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肺科医院史景云主任就《肺结核治疗效果的影像学评价》进行了讲解。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张耀亭主任对《炎性肺结节的两难决断(肺结核与肺真菌)》做了病例展示,总结指出结核分枝杆菌和真菌感染后尽管有结节、空洞、支气管征象以及动态变化等相对特征性的不同影像,但仅根据影像诊断可能误诊,病原学、免疫学检查仍属必要;需结合患者病史、病程演变、治疗反应等进行综合诊断。

四、中西医结合诊疗

中医药对结核病的认识与治疗具有悠久的历史。解放军第三O九医院全军结核病研究所、全军结核病防治重点实验室、结核病诊疗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吴雪琼研究员畅谈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病的现状、问题及展望》。她认为西医药治疗结核病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化学药对MDR-TBXDR-TB治疗困难,毒副作用大,疗程长;另外,临床医生对结核病也是一种免疫性疾病认识不足。中医药治疗结核病的优势在于其多数是成熟的验方和中成药,可发挥整体的综合治疗作用,治疗MDR-TB有效,能缓解结核中毒症状,同时,可以预防或治疗药物不良反应。但是,中医药在临床应用受到很大程度制约,究其原因:结核病防治人员绝大多数为西医,对中医药在抗结核治疗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应用现代科学还无法为中医理论找到有力的证据,缺乏实验室的数据和现代科学理论来阐释中药的作用机制;另外,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中医是"速成"培养,传统的中医理论体系也未能有效传承。因此,她呼吁通过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探索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开发新型抗结核中药、建立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病的新方案、利用中药在结核潜伏感染人群中进行预防治疗、举办相关内容的培训班、应用现代医学术语指导西医应用中医药手段来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病。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结核三科范琳主任讲述了《中医联合免疫治疗在MDR-PTB治疗中的地位及作用》,她指出中医治疗现存的问题很多,如:各种常用的中药选择依据缺如;中药价格相对昂贵,很多属于自费项目,患者经济负担重;中药治疗的疗程及指征的把握缺乏依据;目前仅有零星、小样本科研成果发表于国内期刊,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她也对中医药治疗结核病的指征和效果提出看法:中药辅助治疗MDR-TB,可以改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维持辅助病灶的吸收、空洞的闭合。

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全军结核病研究所结核重点实验室梁艳主任汇报了其所在科研团队《抗结核中药复方牛贝消核的体内外药效学研究》结果,认为牛贝消核提取物治疗结核感染有效;凌彦博博士汇报了《牛贝消核复方颗粒抗结核分子机制的研究》,认为这种中药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可通过加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抑菌作用,提高Th1型免疫,抑制Th2型免疫,下调JNK通路抑制炎症反应,发挥抗结核治疗作用。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浙江省结核病诊疗中心甄利波医师介绍了《中西医结合在颈淋巴结结核治疗中的临床研究》,分享了他们对颈淋巴结结核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张晓磊医师分享了《中医药辨证施治辅助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案例分析》,指出中医以辩证论治为治疗原则,运用方剂、中药为治疗手段,在治疗结核病上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减毒增效、改善患者症状等特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结核三科李华医师介绍了《百合固金片辅助治疗肺结核的临床研究》,指出百合固金片辅助治疗初治继发性肺结核(肺肾阴虚证),能有效改善中医证候,起效快,并有效缩短咳嗽消失时间,疗效优于安慰剂,并且安全性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结核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长春市传染病医院罗威医师报告了《耐多药肺结核中医证候与肺部影像及基因突变相关性研究》,指出了耐药基因突变位点与中医辨证指征具有相关性。沈阳第十人民医院、沈阳市胸科医院中西医结合病房梁秋主任《浅谈中医药对抗结核认知》,呼吁应用中医药抗结核时要制定严格的辨证和诊疗标准,开展高效、安全的中医复方大样本规范化的临床研究,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制定中西医结合抗痨方案。

除大会报告和大会发言,本次会议还安排了精彩的病例讨论环节。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全军结核病研究所结核四科的李志明医师和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的钟敏主任与大家分享了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疑难罕见病例,引发了现场专家和学者们热烈的讨论。

所有报告人精彩发言后,大会临近尾声。本次大会主席吴雪琼研究员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她首先对参加本次会议的领导、专家、代表、会务工作人员,以及提供大力支持的企事业单位表示衷心感谢;随后,她回顾本次会议历程,对整体会议内容进行了总结,凝练概括出本次会议的四个特点:

1. 会议报告内容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本次会议报告内容从西医到中医、从基础、临床到防控,涉及结核内科、骨科、胸外科、放射、检验和中医科等多个专科,报告专家全方位地展示了各个学科领域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以及临床诊、防、治的新技术和新手段。

2.首次举办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与临床新进展研讨会,在业界树立新的学术研讨会议品牌。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医学瑰宝,中医药治疗结核病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通过这次会议能使西医临床医师在治疗结核病走入困境时,能想起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医,走出中西医结合之路,也许能开辟出一条金光大道。同时,也希望基础研究人员能够深入挖掘和创新,使中医药研究及应用步入现代化。

3. 创新了病例讨论的模式。本次会议通过一些疑难病例诊疗过程的展示,一方面提高了与会人员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也锻炼其临床思维能力;最主要是从病例入手引出了科学问题,提供研究的思路,引导参会人员深入探索。另外,本次会议首次开展基础研究病例讨论,从临床病例中发现结核分枝杆菌的异常生长现象,通过基础研究揭示其病理和生理的本质。

4. 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为青年学者提供广阔的舞台。本次会议特别遴选6位青年学者进行发言,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助力其科研学术道路的发展,关心和培养青年防痨才俊。

综上所述,本次会议邀请国内著名结核病基础研究专家、检验医学专家、临床专家及预防控制专家,针对结核病诊治与防控,尤其是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的基础研究、中医药研发和治疗结核病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和新成果进行了专题学术讲座。同时,共同研讨实践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会议的举办提高了广大医务工作者对中医药的认知,促进了中医药与西医药有机结合,希望中西医结合手段能在现代结核病防治中发扬光大,为达到控制结核病疫情、减少耐药结核病的目的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防痨杂志》期刊社 郭萌

 

 

地址:北京东四西大街42号 电话:010-64937852 传真:010--65257509
中国防痨协会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cata_1933@126.com
京ICP备0902100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280号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