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至20日,中国防痨公益基金全国结核病防控促进计划—人才培训项目(星辰计划)全国结核病防治青年领军人才培训班在江西省南昌市开班。来自中国防痨协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疾控局、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江西省疾控局、江西省疾控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和专家,以及全国结核病防治青年领军人才培训班师资、入选全国结核病防治青年领军人才的三批学员,共5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培训课程设计紧密围绕当前结核病防治重点任务,结合《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核心要求,针对结核病防治规划、技术对策、临床研究、科研能力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学习和交流。
中国防痨协会理事长刘剑君在19日开班式上强调,青年人才是结核病防治事业的未来,领军人才培训班旨在全面提升学员战略思维与实战能力,推动"健康中国2030"结核病防治目标实现。江西省疾控局局长李中坚在致辞中表示欢迎全国同仁齐聚南昌,分享经验,共促发展。开班仪式由中国防痨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成诗明主持。
中国防痨协会理事长致辞
江西省疾控局局长李中坚致辞
中国防痨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成诗明主持开班仪式
在专题授课环节,中国疾控中心结控中心主任赵雁林以《结核病主动筛查应用性技术对策》为题,结合当前防治现状,介绍了社区和机构开展主动筛查的重点人群,他强调要持续推进三大关键项目防控落地,从早期发现、技术支撑、人员能力到全球协作,全方位推进结核病防控,最终实现"终结结核流行"的目标。随后,江苏省疾控局监测预警处处长陆伟围绕《结核潜伏感染门诊建设规范设置》,从门诊功能分区、操作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详细讲解,为基层筛查工作提供技术指引。
中国疾控中心结控中心主任赵雁林授课
江苏省疾控局监测预警处处长陆伟授课
中国防痨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成诗明带来《我国结核病防治策略发展技术路线图分析》报告,系统梳理了从DOTS策略到END-TB战略的演变路径,结合《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核心目标,提出技术路线优化方向。
中国疾控中心教育培训处(研究生院)处长么鸿雁分享《结核病防治实用技术评价案例》,通过具体案例,剖析了"文献研究-真实场景验证-团体标准制定"的技术评价全流程。中国防痨协会副理事长钟球主持本次的授课环节,全体学员就当前技术推广难点展开讨论,现场互动热烈。
中国防痨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成诗明授课
中国疾控中心教育培训处(研究生院)处长么鸿雁授课
中国防痨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持专家风采
中国防痨协会副理事长钟球主持风采
在分组汇报环节,来自三届培训班的7名学员代表邱玉冰、鲍方进、熊瑜、胡嘉、何昱颖、陈园园、张玉,在中疾控结控中心应用技术部主任黄飞、综合业务部主任徐彩红、监控评价部主任刘小秋的指导下,分组负责1-3个《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核心指标,从目标设定、考核标准、实施难点等方面进行深度解读。刘剑君对授课内容与学员发言进行点评,肯定学员的专业思考。
学员分组进行汇报交流
当天下午,培训班组织互动交流与团队建设活动,学员通过案例研讨、小组协作等形式增进了解,强化团队凝聚力。
团建合影留念
在4月20日的授课环节中,中国防痨协会副理事长钟球以《临床研究课题的注册、备案和质量评估》为题,系统讲解科研项目管理规范,强调注册备案对提升研究可信度的重要性,为学员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论支持。
中国防痨协会副理事长钟球授课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林明贵教授结合结核潜伏感染治疗现状,详细介绍PPD皮试、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EC)等方法,为推进潜伏感染干预提供了技术经验。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林明贵教授授课
中国防痨协会研究员、中国防痨联合体秘书长高磊研究员围绕《无结核社区建设的地区差异性策略》,分析不同经济水平、人口结构地区的建设特点和难点,强调无结核社区建设要因地制宜,通过疫情监测界定重点人群,利用多样筛查技术提高覆盖率,推广新技术,进行周期性评估以追求效益最大化,防控策略需与时俱进。为推进无结核社区建设提供了针对性的思路。
中国防痨协会研究员、中国防痨联合体秘书长高磊研究员授课
在学习心得分享环节,三组学员代表分别从"领导力与战略思维""科研与创新""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等维度,踊跃发言,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交流培训感悟,现场气氛热烈。
二班学员分享学习心得
三班学员分享学习心得
一班学员分享学习心得
刘剑君在总结发言中指出,青年领军人才需兼具专业深度与战略视野,既要深耕技术细节,也要关注政策导向与行业趋势,以系统性思维推动防治工作高质量发展。他强调,协会将持续搭建交流平台,支持青年人才成长,助力"健康中国"结核病防治目标实现。
刘剑君理事长总结发言
此外,本次培训班还组织了党建活动,全体学员前往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重温革命历史,感悟"八一精神"。学员们通过参观文物史料、聆听现场讲解,深刻体会红色基因在公共卫生事业中的传承意义,进一步强化职业责任感与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