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会新闻
第十一届科学研究与结核病防治学术大会在绍兴成功举办
2025/7/1 21:32:29    新闻来源:中国防痨协会

    中国防痨协会第十一届科学研究与结核病防治学术大会于626日在绍兴开幕。本次会议由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基础专业分会主办,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防痨协会、绍兴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绍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办,来自我国各级结防机构、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者共计350余人参加本次大会。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有中国防痨协会理事长刘剑君,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陈直平,中国防痨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成诗明,绍兴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疾控局局长邵国利,上海市防痨协会理事长艾开兴,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基础专业分会主任委员余方友和副主任委员吴雪琼。开幕式由余方友主任委员主持,余方友主任委员首先向全国远道而来的领导、嘉宾及同道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对来参加本次论坛的专家和学者表示热烈欢迎。随后,中国防痨协会刘剑君理事长、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直平主任、上海市防痨协会艾开兴理事长、绍兴市疾控局邵国利局长分别做开幕式致辞。



参加开幕式的领导和专家合影

刘剑君教授致辞

陈直平教授致辞

艾开兴教授致辞

邵国利局长致辞

余方友教授主持开幕式

259d49152f551c07bd7d0e7105daa71

全体参会代表合影

开幕式结束后,会议进入学术报告环节,第一场学术报告由谭云洪教授和任易教授主持。中国防痨协会理事长刘剑君教授作《结核病治疗药物监测(TDM——中国策略与行动》报告,指出当前结核病治疗诸多挑战,需通过TDM指导的个体化给药实现精准治疗。我国结核病TDM策略和总目标是5年内实现TDM指导结核病精准治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降低耐药结核发生率,提高患者治愈率及生存质量,打造国际领先的中国模式。具体包括五大目标:开发国产化液相色谱及质谱检测仪、研发并上市结核病药物检测试剂盒、构建我国TDM三级监测网络、培训TDM检测与应用人才、制定国际指南与标准;重点开展五项行动:建立培训体系、建设标准化实验室、制定规范指南、临床应用研究和督导评估。

谭云洪教授和任易教授主持


刘剑君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金奇教授带来《科技创新助力终结结核病流行》学术报告,围绕结核菌感染、致病、宿主免疫保护机制及结核病防控技术展开深入讨论。在新型诊断标识方面,强调需开发能够区分结核潜伏感染与活动性肺结核、鉴别活动性肺结核与细菌性肺炎的生物标志物,同时关注肺结核用药疗效评价、无症状结核病检测、发病风险预测及社区筛查的简便化与智能化。此外,本地化防控和社区筛查技术的优化也被列为优先任务,以实现结核病的精准防控和早期干预。新型疫苗研发被列为重点方向,旨在提升免疫保护效力。针对结核潜伏感染,应优化预防性干预策略,降低活动性结核发病率。金奇教授呼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推动新药与治疗技术研发,并建立高效的转化机制,以促进科研成果落地。

金奇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中国疾控中心赵雁林教授在《终结结核病流行中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及进展》线上报告中指出,结核病防治需要以科学技术为基础支撑,通过科研创新服务结核病防控。提出建立量化评估模型,运用成本效益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系统评估不同防治策略的疫情控制效果与成本投入关系,指导资源优化配置。针对疫情动态特征,需整合时空分析技术构建疫情变化模型,并采用强化学习、遗传算法等智能算法开发动态策略优化系统,提升防控精准度。同时,通过数学模型模拟防控措施协同效应,重点研究主动发现与预防性治疗等策略的最优组合,完善多部门协作机制。报告强调要重点推进三项核心工作:量化评估工具开发、智能决策系统建设和多策略协同模式研究,以科技创新驱动防控策略优化,为实现终结结核病目标提供科学路径。 

赵雁林教授线上分享学术报告

中国防痨协会秘书长成诗明教授在《中国结核病控制--从筛查加速到终结流行》报告中系统回顾了我国结核病控制策略的发展历程,强调新时期需要创新防控模式,加速实现END-TB目标。机制建设方面,构建"防---"闭环管理体系,将高危人群LTBI筛查治疗纳入各级防治规划,建立中央-地方-社会多元投入机制。技术优化方面,推广高敏筛查工具和短程预防方案,推动技术下沉至基层门诊。防控策略上强调精准锁定高危人群,实施主动筛查预防,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完善培训督导体系。强调要转变患者发现模式,从被动就诊转向主动发现,运用新型检测技术提高发现率。同时要动员全社会参与,通过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全民健康教育,共同推进终结结核病的国家战略目标。

成诗明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第二场学术报告由邓云峰教授和刘周教授主持。中国防痨协会高磊教授作出《结核潜伏感染的观察性和干预性队列研究》报告,聚焦界定结核病发病重点人群,提出以降低发病率为目标的社区干预新思路,强调在高危人群中实施预防性治疗是实现终结结核病战略目标的关键举措。在重点人群结核病主动发现工作中,增加潜伏感染检测并针对发病高风险的潜伏感染者推广预防性治疗,构建"患者主动发现+潜伏感染者预防性治疗"的综合干预模式,实现发病率的快速下降。对疑似患者实施转诊和及时治疗,对高风险潜伏感染者开展预防性治疗。此外,队列研究对于认识结核感染与发病的自然进程和潜在机制提供了重要支撑。

邓云峰教授和刘周教授主持

高磊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吴雪琼教授带来《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免疫状态及尿液蛋白质组研究》的主题报告。研究发现TBM患者存在严重的系统性免疫抑制,其免疫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耗竭程度显著重于普通肺结核患者。通过尿液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TBM患者的差异表达蛋白(DEP)主要涉及炎症反应、免疫调控及补体系统激活等关键生物学过程,并在补体与凝血级联、ECM-受体相互作用等通路中显著富集。这些发现不仅阐明了TBM免疫失调与组织损伤的分子机制,更鉴定出2个与结核病免疫调控密切相关的尿液差异蛋白(DEP1DEP2),初步证实其作为TBM诊断标志物的潜在价值,后续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这些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前景。


吴雪琼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带来题为《无症状结核病:定义演变与未来临床检验应对》的线上报告。"无症状结核病"(又称"亚临床结核病")指在结核病筛查过程中未报告任何结核症状的患者。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无症状结核病在现患结核病中占比高达50%,并且同样可能在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全球结核病识别主要依赖患者被动就诊,难以发现这类隐匿传染源。张教授强调,深入认识无症状结核病的发展与治疗现状对控制该群体、实现终结结核病流行的目标至关重要。结核病消除必须关注早期准确诊断,未来防治需在重点人群中进一步推广结核病主动筛查,及时发现无症状患者并进行个性化管理。

张文宏教授线上分享学术报告

626日下午第一场学术报告由林健雄教授和王慧教授主持。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结核病重点研究室郑瑞娟教授分享了在非结核分枝杆菌(NTM)遗传易感性研究的重要进展。NTM是指除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与麻风分枝杆菌外的一类分枝杆菌,近年来其感染引发的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研究发现,16号染色体16p21区段内的PRKCB基因为NTM肺病的易感基因。其中,Rs194800位点C等位基因会促进PRKCB基因表达,该基因通过阻断NTM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来削弱机体清除NTM的能力。值得关注的是,PRKCB抑制剂可有效抑制NTM感染。此次发现不仅揭示了NTM病的遗传机制,更为靶向治疗开辟了新途径,将推动NTM病防治取得新进展。

IMG_256

林健雄教授和王慧教授主持

IMG_256

郑瑞娟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黄海荣教授讲述了异烟肼用药剂量调整在结核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异烟肼是结核病治疗核心药物,但药物动力学特性复杂,不良反应风险与用药剂量密切相关。研究发现,NAT2基因多态性是导致异烟肼代谢差异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药物疗效和安全性。团队采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技术,实现2小时内快速检测NAT2基因型。该技术可精准判断患者代谢类型,指导临床调整异烟肼剂量,既能确保杀菌效果,又能降低肝损伤等不良反应风险。这一突破推动结核病治疗从"经验用药"迈向"精准治疗",有望显著提升治疗效果,为全球结核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与创新路径。

IMG_256

黄海荣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万康林教授讲述了分枝杆菌耐药及其机制。其中阐述了病原菌分类及结核病耐药性基本概念,明确复发包括内燃性复发与再复发等类型。我国耐药结核病流行形势严峻,深入解析细菌耐药机制及耐药相关靶基因成为防控关键。在耐药机制研究中,药物外排泵5大超家族通过主动排出药物,降低胞内药物浓度,是导致分枝杆菌耐药的重要因素。同时,对非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也进行了剖析,发现其耐药特性与结核分枝杆菌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此次研究成果为理解分枝杆菌耐药的复杂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将助力开发新型诊断技术与治疗策略,为遏制分枝杆菌耐药传播、提升结核病防治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IMG_256

万康林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第二场学术报告由李学政教授和包训迪教授主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申阿东教授讲述了儿童结核病防治的难点和误区。当前,全球儿童结核病防控面临严峻挑战,诊断环节存在多重困境,儿童结核病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与肺炎难以区分;肺外结核的鉴别诊断复杂,先天性结核病因症状隐匿,临床诊断难度极高。治疗方面,现有方案存在药物剂量精准把控难、治疗周期长、患儿依从性低等问题。同时,临床中普遍存在诊断误区,部分医生对儿童结核病不典型症状警惕性不足,导致漏诊、误诊。申阿东教授结合典型临床病例指出,需综合患儿接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建立多维度诊断体系,才能有效提升儿童结核病的早期识别与精准治疗能力。

IMG_256

李学政教授和包训迪教授主持


申阿东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深圳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杨崇广教授讲述了无症状结核病(aTB)传播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传统疾病谱划分局限及aTB定义不统一,致使其流行规律与传播特性不明。研究团队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aTB在结核病患者中占一定比例且具备传播能力。研究系统分析患者数据,发现无症状结核病患者平均年龄显著更小、疗程更短。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显示,aTBsTB(症状结核病)的成簇规模相似;传播链推断进一步证实,aTB患者可直接传播病原体,打破"无症状即无风险"的传统认知。该研究从分子层面揭示aTB的传播特性,为完善结核病防控策略、制定精准干预措施提供关键依据,有望推动结核病防控模式的革新。

杨崇广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晓萌教授介绍了基于全基因组测序(WGS)的结核病精准防控研究。王晓萌教授阐述了标准化的结核分枝杆菌WGS操作流程。在传播探测方面,团队创新性地开发了基于泛基因组学的结核菌近期传播探测技术。对比不同地区情况,为浙江高疫情地区制定合理防控策略。耐药预测上,团队引入AI技术并结合WGS数据,实现更精准的耐药预测。同时,开发基于WGS的结核菌混合感染检测新技术,提高检测准确性。未来,研究将朝着标准化和自动化、多组学联合方向迈进。这项研究对完善结核病防控体系意义重大,有望大幅提升防控效率,守护公众健康。

IMG_256

王晓萌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第三场学术报告由王泉教授和柳正卫教授主持。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曲久鑫教授作了《耐药结核,精准检验》报告。面对全球严峻的结核病负担,当前耐药结核病在筛查诊断、药物敏感性试验等环节存在显著缺口。传统表型药敏检测耗时长,且表型与基因型药敏、不同基因型药敏结果常出现不一致,制约精准诊疗。曲久鑫教授团队基于对结核耐药机制与耐药相关基因的深入研究,创新引入靶向高通量测序(tNGS)平台,实现耐药基因的精准检测。通过经典案例展示,该平台能快速、准确识别耐药突变位点,有效弥补传统检测短板。依托结核病精准检验平台,未来将进一步优化检测流程,助力提高耐药结核治愈率,降低耐药发生率,为全球结核病防控提供"中国方案"。

王泉教授和柳正卫教授主持


曲久鑫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张钧教授讲述了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实验室诊断与鉴别研究及进展。张钧教授以实际案例切入:传统抗酸杆菌染色显示9例阳性,而Xpert-MTB检测仅1例阳性,揭示传统方法与分子诊断的差异。团队深入分析NTM肺病的宿主易感因素、感染来源及部位,明确诊断关键。针对实验室诊断与鉴别难题,团队系统梳理NTM诊断标准,并创新性探索分子和组学技术、分子免疫及唾液、粪便样本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同时,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体液样本的检测,能精准识别分枝杆菌种类;尿液及外周血标志物也展现出潜在诊断效能。这些成果能有效填补NTM诊断领域的技术空白,为提升临床诊断准确性、优化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助力推动NTM诊疗水平的提升。

IMG_256

张钧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检验科杨景卉教授讲述了结核表型药敏检测中的微量肉汤稀释法。传统固体药敏检测方法存在检测周期长、灵敏度有限等弊端。杨景卉教授聚焦的微量肉汤稀释法,能有效解决固体法的部分局限,具备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结果精准等显著优势,可对异烟肼、利福平等关键抗结核药物进行推荐检测。同时,通过改进检测流程,大幅提升微量肉汤法的检出率。然而,该技术在应用中仍面临挑战,如药敏结果判读标准复杂、样本生长不良时处理困难、检测过程易受污染等问题。对此,团队总结出一套经验方法,为临床准确运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提供了可靠参考,有助于提升结核药敏检测效率与准确性,为临床精准用药奠定坚实基础。

IMG_256

杨景卉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627号上午的第一场学术报告由谭耀驹教授和夏辉教授主持。空军医科大学西京医院的王冯娟教授首先详细解读了全球及中国结核病疫情情况,强调综合医院是发现结核病的主要场所和前哨,从结核性脑膜炎概述、传统的涂片镜检与分离培养、核酸分子检查、免疫检测、宿主转录/代谢标志物和挑战与展望等方面展开介绍。从必要性、紧迫性、可行性等三个方面介绍了结核病及结核性脑膜炎诊断及其面临的挑战,最后强调了Xpert-MTB/RIF-Ultra为检测结核性脑膜炎的首选方法,TB-LAM在结核性脑膜炎诊断方面的广泛前景。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卢水华教授强调结核病的诊断与治疗在于早防、早诊、早治,从而指出DS-TB短程治疗方案传统治疗中标准疗程>6个月的局限性,WHO推荐≥12岁的药物敏感结核患者可能会接受为期4个月的2H-P-M-Z/2H-P方案。继续指出DR-TB传统疗程≥18个月,复杂、毒副作用大,成功率低,而6个月BPaLM方案(TB-PRACTECAL)的疗效显著优于传统标准治疗。最后从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方向指出结核病发现不足,需"X-P"创新筛查策略来解决,儿童诊断能力弱推荐采用非痰液样本检测—粪便样本。药物方案方面需要关键新药来突破,监测要求方面强调新方案(尤其BPaL/M)需要更严格的安全监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的张宗德教授首先介绍了结核病全球流行病学现状,强调结核病的诊治仍然是全球和我国的痛点难点,结核病诊断领域面临着病原学检出率低,现有技术的敏感性、应用率偏低,或检测标本缺乏。临床依然存在部分"病原学阴性"患者,需要免疫学技术来帮助诊断。继从结核病免疫学诊断原理提出了结核抗体在结核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详细论述了WHO推广及研发中的宿主免疫检测技术——IGRA检测技术,并建议优化体液IGRA检测流程和判断标准。随后引出了检测结核病的新靶标-IP10IP-10是一种有临床应用价值的靶标,在结核感染和结核病诊断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并且在HIV感染人群中,表现出更好的诊断效能。最后张宗德教授补充了IFN-γ/IL2联合检测、新型皮肤实验、TB-LAM检测、基于Nanodisk-MS的结核抗原检测和MPT64等结核病免疫学诊断在结核杆菌菌种鉴定和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谭耀驹教授和夏辉教授主持

微信图片_20250628214157

王冯娟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微信图片_20250628214813

卢水华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微信图片_20250628215103

张宗德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第二场学术报告由李敬文教授和王佶教授主持。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沈鑫教授首先从背景方面概述了结核病患者的发现现状,强调结核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结核病疫情非常重要,而主动筛查是实现END TB策略目标的关键措施。然后围绕着"终结结核病流行"的阶段性目标,从传统筛查技术手段和WHO推荐的其他筛查技术手段等方面论述了筛查技术的优缺点,强调现有较为成熟的技术(CAD、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在我国社区筛查应用的卫生经济学效益有待进一步评价。最后提出传统技术无法完全满足主动筛查的实际需求,需开发新技术/新工具以满足社区人群主动筛查的实际需求。上海复旦大学高谦教授以结核病高疫情的原因是什么、快速降低疫情的关键是什么两大核心问题展开论述,强调近期传播是导致高疫情的主要原因。转变观念,患者发现由被动变为主动是关键。随之提出研发适合筛查结核病的新方法迫在眉睫。最后,高谦教授强调宿主转录标识物结合现有分子检测平台,在未来很有潜力成为结核病筛查的有效方法。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的余方友教授带来《结核感染诊断技术的新进展》学术报告,从常规实验室分枝杆菌表型检测流程中的常规方法,到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 MS)检测分枝杆菌,再到超多重PCR/杂交捕获+NGS的靶向下一代测序(tNGS)在结核病鉴定及耐药检出的临床应用、基于纯培养物的全基因组测序检测药敏、基于粪便的定量PCR检测诊断青少年和成人结核病的性能以及血液中循环游离RNA作为检测结核病的宿主反应生物标志物等结核感染诊断技术。在未来,新进展的结核感染诊断技术,将会大大提升结核病的诊断效率和准确性,加快治疗干预速度,优化公共卫生策略。最后余方友教授论述了结核病血清免疫学诊断方法进展和转录组学用于结核病诊断进展,并提出了单细胞拉曼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应用前景。

李敬文教授和王佶教授主持

沈鑫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微信图片_20250628215542

高谦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微信图片_20250628215844

余方友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第三场学术报告由江渊教授和王冰洁教授主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的马学军教授首先分享了AlphaFold创始人Demis Hassabis传奇的人生经历,展开了AlphaFold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马学军教授详细介绍了AlphaFold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的实际应用。最后全面总结了AlphaFold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的巨大进展及面临的挑战,强调AlphaFold提供的大量结构信息只有与蛋白功能相结合,才能真正推动生物学研究的发展。来自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彬教授以无症状结核病为论述背景,以如何减少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的传播,如何避免结核潜伏感染患者发病两大核心问题展开结核病分子混检筛查工作探索的论述。首先简述了结核病筛查的主动发现(ACF)和被动发现(PCF)的概念,强调筛查工具虽对特异度有一定的要求,但灵敏度更为重要。随后,陈彬教授详细介绍了本人及其团队在浙江省各区县结核病分子混检试点的项目进展,并全面分析了各试点分子混检的结果。结尾以一个开放性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的案例强调了结核病分子混检筛查工作的重要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欧喜超教授带来了《创新型结核病及耐药结核病分子诊断技术应用评估》专题会。欧喜超教授以结核病诊断缺口和诊断延迟为背景,提出早期准确诊断是结核病全流程诊疗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完善结核病检测设备尤其是在低级别的综合医疗机构开展结核分子诊断技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新诊断技术应用评价以往仅关注检测效能,但综合评价需要涵盖患者全流程诊疗管理,包括操作性能、成本效益、诊断影响、治疗影响和患者预后影响指标等。2024WHO更新结核病诊断目标产品特征文件,重点对痰液和非痰液样本POCT、准POCT以及低复杂度分子检测技术的最低和最优标准进行了描述。最后欧喜超教授强调全集成分子诊断技术助力结核病及耐药结核病患者早发现的关键在于综合医疗机构早发现、结核病定点医疗结构患者确诊、重点人群及重点场所患者主动发现。

江渊教授和王冰洁教授主持

马学军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陈彬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欧喜超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627日下午的第一场学术报告由李辉教授和陈珣珣教授主持。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的龚文平教授就结核病-糖尿病共病患者早期精准诊断生物标志物发现及模型构建话题展开精彩探讨。龚文平教授团队基于全转录组与蛋白组学首创T2DM-TB多组学风险预警模型,显著优于传统单基因模型,为T2DM-TB风险预警提供高效工具。同时筛选出13个标志物,深入解析免疫代谢失衡调控网络,提出临床转化与精准干预新策略。其中标志物组合可通过ELISA/qPCR快速筛查,靶向FPR1/MAPKIL-6/JAK-STAT通路有望开发抗结核-代谢调节双重疗法,助力资源有限地区精准防控。

李辉教授和陈珣珣教授主持

IMG_256

龚文平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中国农业大学的周向梅教授介绍了牛分枝杆菌frd相变劫持琥珀酸代谢免疫轴增强致病性的分子机制。研究成果表明,牛分枝杆菌通过frd相变调控琥珀酸代谢流,经HIF-1α/IL-1β信号轴决定Th1/Th7免疫极化,进而影响致病性。该研究建立了病原体基因组相变与宿主代谢免疫轴的直接关联,完善了"病原适应性进化﹣宿主代谢重编程﹣免疫逃避"跨维度机制模型,frd相变有望成为预测疾病转归的细菌生物标志物,为突破结核病防控瓶颈提供原创性解决方案。

IMG_256

周向梅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孙琳教授带来题为《结核病微生态特征及机制研究进展》的报告。孙教授聚焦儿童结核病特点,解析精准诊断策略,详解阐述了抗生素治疗对肺结核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肠道菌群通过调节IncRNA介导结核病的保护免疫以及结核病儿童肠道菌群与血浆脂质组特征。同时提出大环内酯类药物无反应性肺炎支原体肺炎MUMPP在临床上需要引起重视,揭示支气管镜下不同黏膜表型的MUMPP患儿下呼吸道微生物群多样性差异,进行Mycoplasma pneumoniae基因组功能及毒力因子差异分析,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等。

IMG_256

孙琳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第二场学术报告由吴小翠教授和郭银娟教授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的杜江教授详细介绍了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居家治疗的技术需求,包括结核病隔离治疗的要求、适用人群的标准、居家治疗的管理技术需求、居家治疗效果评价的适宜技术需求感染和传播风险控制技术需求等。同时杜教授对解决方案进行探究,指出居家治疗管理技术支持的提升方向与发展。提出智能化健康管理平台结合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可实时监测患者生理指标及用药依从性,通过远程医疗互动优化治疗方案并动态评估风险。

吴小翠教授和郭银娟教授主持

IMG_256

杜江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的刘毅教授对结核病特色生物样本库的建设和实践进行了精彩介绍。刘教授强调构建"胸科+强专科、精综合"临床学科体系,建设小而精特色的样本与数据资源库。这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设置独立科室建制、制定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改造升级建设标准自动化信息化的样本库、完善的生物样本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合作建设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细菌分库——结核分枝杆菌子库。刘教授提出数智化物联管理,利用AI算法与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智能化数据管理平台,共建区域性生物样本库,建立共享机制。

IMG_256

刘毅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浙江大学的蒋超教授带来题为《深度纵向下呼吸道微生物组分析揭示危重症患者基因组水平的功能和进化动态》的报告。蒋超教授团队进行CMEM方法的开发,结合基于皂苷的宿主DNA去除技术以及Chelex 100的应用,实现重症病房患者下呼吸道微生物组的深度测序和菌株水平分析。揭示了不同ICU内患者特有的微生物组成,以及不同医院的ICU之间在主要机会致病菌和抗生素抗性基因上的显著差异,结合临床数据揭示了不同的下呼吸道微生物组的动态变化模式可能与患者更严重的肺功能障碍和更强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最后基于菌株水平的分析描绘了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下呼吸道微生物群落的基因组功能、传播及进化特征的全景图。

IMG_256

蒋超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茅海燕教授介绍了靶向测序技术在呼吸道多病原检测中的应用进展,详细介绍了多重PCR核酸检测、高通量测序技术、宏基因组测序mNGS、靶向高通量测序tNGS等。茅教授着重介绍了tNGS在呼吸道多病原监测中的应用,tNGS在结核病检测中的应用。同时对tNGS的未来进行展望,包括自动化技术发展精准控制实验流程;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tNGS数据,迅速识别和分类病原体;对tNGS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帮助公共卫生机构检测疾病传播趋势,识别暴发点。随着tNGS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临床应用中的范围也将不断扩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准确和全面的病原体信息。

IMG_256

茅海燕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最后,由余方友教授对本次大会全国远道而来的领导、嘉宾及同道再次致以最诚挚的感谢。本次学术大会汇聚了结核病防治领域的顶尖专家和一线工作者,围绕"防治研学高质量发展"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为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方向。与会专家通过专题报告、学术研讨等形式,分享了结核病防治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内容兼具科研前瞻性与临床实用性,为参会者带来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

   


地址:北京东四西大街42号 电话:010-64937852 传真:010--65257509
中国防痨协会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cata_1933@126.com
京ICP备0902100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280号
网站访问量: